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百科 > 网络推广 > 正文

互联网+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解读互联网概念演进历程)

小武-网站专员小武-网站专员 2022-08-01 16:09:00 288

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全球网民超过43亿,普及率超过50%。互联网早已深刻融入我们日常的社会与生活之中,“互联网”这个词汇也在我们生活中逐渐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以至于我们习以为常,对其定义和内涵完全不假思索。然而, “互联网”这个概念历来多争辨,权威专家的理解未必比普通民众更正确,专业人士或许更容易钻入象牙塔,背离技术发展和互联网革命的真正初衷。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Internet)概念的演进史就是一部互联网的发展史。它不但是一部充满进化和变迁的历史,还是一部充满了自下而上民间草根力量与自上而下专家群体的论争与博弈的历史。

互联网+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解读互联网概念演进历程)

一、“互联网”(Internet)概念的辨析:不成问题的问题


“Internet”一般被认为是“INTERconnected NETwork”这两个词语的复合词,或者是internetwork和internetworking的缩略词,也曾被指代Net或者network。关于“互联网”(Internet)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截至目前,最清晰和权威的定义有两个,虽然相隔时间不短,但这两个定义基本界定清楚了互联网概念的核心内涵,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尤为关键的是,这两个定义的产生均富含“互联网”特色,是基于富有代表性的群体达成的共识,而非某位专家的个人认定,更不是少数专家“闭门造车”的产物。

一个定义,是最贴近互联网精神的知识协作平台——维基百科对“互联网”(Internet)的最新定义;另一个定义则是1997年出版的《互联网简史》中包含多名互联网之父在内的互联网先驱们的集体共识。这两个定义都明确了互联网的基本技术特性和核心要点。

维基百科将“互联网”(Internet)描述为:“互联网是使用互联网协议套件(TCP/IP)连接全球设备的互联计算机网络的全球系统。它是一个由本地及全球范围的私有、公共、学术、商业和政府网络组成的网络中的网络,通过各类电子、无线和光纤网络技术相连。互联网承载着广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如万维网(WWW)相互链接的超文本文档和应用程序、电子邮件、电话服务和文件共享。一些出版物不再将互联网(internet)大写。”[1]

《互联网简史》对“互联网”的描述如下:1995年10月24日,联邦网络委员会(FNC)一致通过一项决议,对“互联网”一词进行了定义。该定义是在与互联网和知识产权社区的成员们共同协商之后确立的。决议中提出“互联网”是指“符合以下条件的全球信息系统:1.根据网络间协议(IP)或其今后的扩展协议/后续协议,由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地址空间逻辑地连接在一起;2.能够支持使用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套件或其今后的扩展协议/后续协议,和/或其它与IP兼容的协议之通信;3.公开或私下地提供、使用本文中介绍的相关基础设施上分层的高级别服务,或使这些服务可访问。”[2]

显然,第一个概念相对通俗易懂,体现了维基百科平台上动态演变的最新成果,融合了专业和大众、专家和爱好者共同编辑和博弈的结果,富有全球“众包”的互联网特性。第二个概念则相对具技术性和专业性,基本代表了当时全球学界和技术社群的共识,迄今依然适用。虽然两者的措辞不太一样,内涵却是一致的,既跳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概念差异,更跳出了各种意识形态的纷扰和争端,给出了简单清晰的几个核心要点:1.互联网是指通过TCP/IP联接而成的一个全球网络系统,是一个代表整体性的概念;2.互联网包括了由商业、政府、学术、公共等各种产权属性不同的连接网络的网络,只要连到互联网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3.互联网上所承载的各种服务,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从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AB,最早叫ICCB)创办的1981年起就担任主席的大卫•克拉克(David Clark)在其著作《设计互联网》(Designing an Internet)中认为,“互联网既不是一种特殊的通信技术,如光纤或无线电,也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而是一个经过几十年不断变化的需求所形成的系统”,其核心是一个简单的服务模型,在通信技术上利用互联网的基本分组传输服务。[3]在《大英百科全书》中,迈克尔•亚伦•丹尼斯(Michael Aaron Dennis)与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将互联网(Internet)定义为“一种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允许世界各地的各种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彻底改变了通讯和商业方法” [4]。在《剑桥词典》中,互联网(the internet)被定义为“世界各地联网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它允许人们共享信息和相互通信” [5]。《新华字典》则将互联网定义为“由若干个电子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 [6]《牛津词典》给出的定义是,互联网是提供各种信息和通信设施的全球计算机网络,由使用标准化通信协议的互联网络组成 [7]。与维基百科相似,技术百科(Techopedia)认为,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全球连接的网络系统,使用TCP/IP通过各种媒体传输数据,它还是一个全球交流网络,包括私人、公共、商业、学术和政府网络,通过向导、无线和光纤技术连接[8] 。

1995年确定的定义,迄今没有本质性变动,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互联网商业化浪潮崛起,互联网的形态和全球化的格局初步确定,互联网不再是当年单一的阿帕网或者以美国为核心的网络,真正演化为一个覆盖全球、庞大且复杂的“万网之网”。一个真正的网络,里面既包括了各国国家的政府网络,也包括了各种商业性质网络,还包括了各大高校和公共领域的各种非商业性网络。每一个网络既相对独立,又是整个网络的组成部分,每一个网络都有自己的产权、使用目的以及自主的治理机制,同时,还必须融合在整个互联网的基本标准、规范和体系之下,脱离了整体就不是真正的互联网。2006年11月份,《今日美国》(USA Today)“新7大奇迹”评选结果公布,“互联网”名列其一,预示着它将引领“时代”的趋势和巨大潜能。

互联网+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解读互联网概念演进历程)

图1 互联网概念演进历程

二、“互联网”(Internet)概念演进历程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Internet)的概念迄今依旧模糊,其内涵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如有人深究“什么是互联网(Internet)?”或许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甚至越说越复杂。如果咬文嚼字,想辨析清楚 “互联网”(Internet)的概念, Internet、INTERNET和internet之间的差异,以及ARPANET、NSFnet等的区分实在很费脑筋。主要问题在于:1.学界的专业界定与民众的概念认知之间存在极大的鸿沟,甚至一些人从专业角度进行混淆,人为制造了巨大的混乱;2.互联网(Internet)概念本身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就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不同时期的概念指向均可能不同;3.今天依然没有解释清楚在正式和非正式概念之间存在的差异与矛盾。

(一)史前阶段和阿帕网(ARPANET)立项阶段(1972年之前):网络的相关概念

在互联网早期行动者的描述和流行文化中,互联网通常以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定义。这个框架被早期的定义者普遍认同,并试图对网络硬件和软件的起源作出解释。此外,关于互联网相对同质的创新轨迹描述则忽略了世界各地决策者所做选择的异质性[9]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下,人们深信所有事物都有一个可以被标记为开始的点,一套互联网论述的创世纪范式(genesis paradigm)自然有其合理性基础。在诸多互联网著作、学术期刊及回忆录中,在不同角度的讨论范畴下,互联网的起始点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有些著作可追溯到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和艾达•洛芙莱斯(Augusta Ada Lovlace)的差分和分析引擎,以及用于生产标志着计算机出现的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ENIAC);约翰•马科夫(John Markoff)则以推动计算进入网络化时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工业-军事综合体,允许数字流量的加密循环出现为起点 [10];还有一些论述则集中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和反文化 [11],以及使互联网的物理传播成为可能的全球信息结构和基础设施的生产等 [12]。

《百年孤独》的开篇语有云:“这块天地如此之新,许多东西尚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须用手指指点点。”互联网的诞生像极了创世纪,起初没人把它当做大事,就连创造互联网的人也没预料到它后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如同常理,人总要出来后才起名字,互联网同样如此,在诞生初期并不存在“互联网”(Internet)这个名字,后来才逐渐成形,起初的称呼就像人的小名一样,特指却随性,甚至杂乱无章。

早在1849年,“internetted”这个词被当作形容词使用,意为“相互联系”(interconnected)或“交织”(interwoven)。早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师则把“internet”既当作名词,也当作动词来使用,即internetwork或internetworking的简写形式,意为互相连接的计算机网络(interconnecting computer networks)。

1962年8月,美国信息处理技术处(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IPTO)首任处长利克莱德(J.C.R. Licklider,1930-1990)撰写了一系列备忘录,阐述了“银河网络”概念,这是首次对通过网络实现社会互动的描述。1966年底,美国互联网之父拉里•罗伯茨(Larry Roberts,1937-2018)加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13],并发展出“计算机网络”的概念。1967年,罗伯茨开始筹建“分布式网络”,在1968年提交的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中提出建立阿帕网的构想,使“ARPA”的计算机达到互相连接以共享彼此研究成果的目的。同年,约翰逊总统在签署的《公共广播法》上说,“我认为我们必须考虑新的方法来建立一个伟大的知识网络,不仅是一个广播系统,而且是一个采用个人可以使用的各种发送和存储信息的方法。” [14]这种想法对建立一种“全球计算机网络”(global computer network)有一定启发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56173951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自专注SEO技术,教程,推广 - 8848SEO,本文标题:《互联网+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解读互联网概念演进历程)》

标签:

关于我

关注微信送SEO教程

搜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tag
抖音优化提升网站排名百度SEO优化网站优化提高网站排名抖音小店SEO优化SEO优化技巧网站SEO优化网站排名seo优化seo网站优化关键词优化百度SEO排名小红书关键词排名seoSEO优化排名搜索引擎优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