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百科 > 网络推广 > 正文

互联网金融元年一般指的是多少年(解析互联网金融的断代史)

小武-网站专员小武-网站专员 2022-09-10 19:51:59 326



一、起源:支付宝的诞生和第三方支付的兴起

互联网金融元年一般指的是多少年(解析互联网金融的断代史)

互联网对金融的需求,源于电商对交易的需求。


2003年初,淘宝推出“担保交易”的模式,来解决电商信用的问题,降低网上购物的交易风险。

“担保交易”被命名为支付宝,2004年在淘宝网之外独立运营。

腾讯的支付公司“财付通”在2005年成立。

2009年,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各类公司涌现,而挪用资金、非法套现、洗钱等乱象也开始涌现。

央行为规范行业秩序,2010年设立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从此,包括网络支付在内的非银支付业务纳入监管体系。

从2011年5月开始,央行一共批复271家企业获得支付牌照;而2015年3月以后,支付牌照已经停止了发放。

在互联网场景中,支付的目的在于业务闭环的完善,除了数据安全的考量外,数据的挖掘与用户生命周期的管理也离不开支付。

互联网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起点,也是互联网金融的护城河。

在央行停止发放牌照以后,想要获得第三方支付的牌照,唯一的途径只剩下了收购,而支付牌照的价格,也一度水涨船高。

2016年美团收购带有银行卡收单业务的支付牌照价格达到13.5亿元;2017年滴滴收购互联网支付业务的牌照价格为3亿元,而牌照的最高价格是2016年海立美达30亿元并购联动优势。

支付牌照成了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标配”,字节跳动、拼多多、快手等行业新贵们也在积极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寻求一张支付牌照。

代价很大,回报未知。

对比商业价值,支付牌照更多是战略层面的部署——有交易的地方就需要支付,没有哪家公司想把自己的用户数据暴露在潜在的对手面前。

现在的支付领域,支付宝和腾讯两分天下。

易观2020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综合支付市场交易份额占比统计中显示:支付宝和腾讯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48.44%、33.59%。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Q1&Q2《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数据发布报告》中:支付宝、财付通分别占据了55.4%和38.8%的市场份额。

虽然不同研究机构的数据有出入,但两强争霸是目前第三方支付领域公认的局面。

虽然支付市场不是遍地黄金,也诞生了上市公司拉卡拉,而当时创造性地“发明”了支付宝的蚂蚁金服,已经是估值2000亿美元的“航母”了。

支付是互联网和金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仅仅一个支付,还不足以撑起“互联网金融”的江湖。

二、风口:金融业务的“触网”和P2P的“狂欢”

2013年被称作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

这一年,支付宝推出了“余额宝”,1块钱也能理财的产品给人们推开了财富的大门。

于是,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推出理财业务:

  • 新浪在7月发布“微银行”,进入理财市场;

  • 百度理财10月上线后,半小时内产品售罄;

  • 淘宝在10月底拿到了证监会基金销售的经营资质;

  • 京东12月推出“京保贝”快速融资业务;

  • 次年1月,腾讯理财通上线——巨头全部参与到了互联网金融市场。

互联网拥抱金融的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触网”:

  • 农业银行4月上线“E商管家”电子商务平台;

  • 9月民生银行、北京银行推出了直销银行;

  • 招商银行在7月升级了微信平台,推出新概念“微信银行”,后来还在9月上线了P2P平台。

此外,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业态也开始诞生:

  • 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9月由蚂蚁金服、腾讯、中国平安等企业发起设立;

  • 在后一年,2014年12月,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获准开业。

在传统的金融业务纷纷“上网”的同时,众筹、P2P等新的业态也开始发展起来,2013年底活跃的P2P平台有1000多家。

甚至一段时间以来,P2P和互联网金融画上了等号,在P2P不断暴雷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这个词也是被闻之色变。

P2P推高了互联网金融的浪,也成了一块狗皮膏药,以至于后来正规开展金融业务的网络小贷公司等,无论是面向监管还是面向公众,都需要不断去解释自己不是P2P。

国内的第一家P2P平台是在2007年诞生的拍拍贷。

行业风光的时候,平台背后不乏大佬的身影:小米投资了积木盒子,IDG资本投资了挖财、铜板街、网利宝等近50家P2P平台,红杉资本投资了融360、拍拍贷等平台;此外,拍拍贷、宜人贷、和信贷等不少平台也实现了上市融资。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都只是虚假的繁荣,2015年开始,风光了没多久的P2P平台开始暴雷:

  • 2015年7月昆明泛亚的“日金宝”出现兑付危机,400多亿的资金陷入庞氏骗局;

  • 同年12月,“e租宝”涉嫌非法集资被调查,平台成交总量超过740亿,未兑付的资金达380亿;

  • 2018年4月旗下有善林宝、善林财富、亿宝贷等多个P2P的善林金融暴雷,待还余额30多亿;

  • 2019年3月,团贷网主要负责人主动报案,借贷余额145亿;

  • 今年7月爱钱进的暴雷,代言的汪涵被推上风口浪尖;

  • 专注于汽车抵押的上市平台微贷网也在7月暴雷,其在2019年底的借款余额还有86亿。

行业的诞生本来就是先天不足;一手资金,一手资产,干着金融的行当,与风险为伍,却没有受到监管。

没有风控,涉嫌自融,产品错配和搞资金池,过高的收益,疯狂的宣传,募资打着理财的旗号,哪一点看起来都是坑。

还是有人前赴后继去砸钱了,贪恋高额收益也好,被平台忽悠了也罢;更有人明知P2P有问题,也还是想赌一把自己跑的够快、会有后边的人来接盘。

监管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 2016年8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发布,随后银监会针对P2P陆续下发了备案登记管理指引、资金存管业务指引、信息披露指引等文件;

  • 2018年8月《关于开展P2P网络借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下发,内含108条“问题清单”;

  • 2019年1月,《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发布,各地开始了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

目前,已经有湖南、山东、重庆、四川等9省市宣布2019年当地P2P平台全部出清,内蒙古、陕西、江苏等9省市也表明2020年要完成出清目标。

“起高楼”和“楼塌了”之间,不过短短五六年。

狂欢过后,留下满地狼藉:头疼的监管机构,跑路的平台和高管,出借人追不回来的钱。

互联网金融,也在被重新定义和指引,在监管视野外“裸奔”的时代结束,寻求合规成了唯一的路径。

三、现状:巨头谋求“全牌照” 都爱“放贷款”

到现在,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耕耘的主力,留下了互联网大佬们。

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已经变成了航母,其他各家的金融业务也在追求生长。

想做业务,需要牌照加持,再加上金融科技的名头,版图逐渐画大。

  • 蚂蚁拥有银行、支付、基金、互联网小贷、保险、证券牌照;

  • 腾讯的牌照类型和蚂蚁相当;

  • 百度与这两家相比,少了证券,多了一家入股的消金;

  • 京东也布局了支付、小贷、基金、保险,和招商银行和做的招东银行正在路上;

  • 小米还没有基金和证券,不久前新成立了消金公司;

  • 字节跳动起步较晚,但也通过合作收购的方式拿下了支付牌照,小贷牌照也刚刚拿下了。

“全牌照”,是行业从业者共同的追求。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都盯上了金融的蛋糕?赚钱是不变的真理。

很多互联网业务都是烧钱做起来的,但是金融业务不需要,起步就盈利。

互联网的变现模式,大致分为两类:直接向用户收费,向B端商户收费。

主要通过卖广告的方式,把用户卖给广告商(二次售卖)。比如:用户购买视频网站会员、为游戏充值、使用教育服务、使用金融服务等,属于第一种直接向用户收费;对应的业态就是电商、长视频网站、网络游戏、线上教育、互联网金融。

向商户收费,包括两种:以电商为主要模式的,向自己体系内的商户收费;另一种就是向购买用户注意力的更广泛的商户收费,比如:早期的门户网站、现在的百度、字节跳动。

互联网平台做金融业务的整体逻辑,就是流量变现,为从已有的用户身上赚到钱提供一种新的路径,几乎所有类型的互联网公司都可以做金融。

但赚钱“姿势”不同的互联网公司,与金融的契合点、做金融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从电子商务衍生金融业务的逻辑,是在主营业务中天然对金融有需求,而金融在支持主营业务的同时,又提供了新的流量变现渠道。

首先是有交易场景,掌握用户更多的金融属性信息;其次是用户的消费行为与消费金融业务绑定,提供信贷如商品的分期购买等,能给主营业务提供正向的支持。所以这类公司做金融,能够获得全公司的流量支持,并且几乎是0成本,和主营业务之间是一种共赢的状态。

主要在外部卖广告的公司做金融,主要是被流量驱动;与其把平台内金融相关的流量卖给广告商,不如自己变了现。

从流量平台获取1个信贷用户需要平均400元的成本,投放广告的机构还是络绎不绝,平台也能算到,这个业务有多挣钱。

有了利益的驱动,又布局了一系列的牌照,金融可以干起来了。

不过在支付、信贷、理财、保险等业务中,巨头们最偏爱的,无疑是信贷。

支付是护城河和工具,不仅不好赚钱,而且蚂蚁和腾讯巨头的地位岿然不动,不好挑战;理财,在《资管新规》之后,互联网平台只能代销持牌机构的产品,盈利有限;而信贷,是最重要的赚钱“奶牛”。

蚂蚁的借呗、微信的微粒贷、京东金条、度小满的有钱花、小米贷款、美团借钱、字节跳动新上的备用金…这些产品,都是“大佬”们的“放贷款”业务。

大家都钟爱这块儿业务,和它强大的变现能力不无关系。

互联网信贷业务,目前主要的模式是平台和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联合贷或者助贷的方式开展,平台提供客户,同时依托自己的大数据能力做一道风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各自发挥优势。

资金成本与用户的贷款利息之间的差距,就是平台和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

按照监管要求,用户的综合年化利率在24%以内,资金成本即使是8%,在加上一些运营成本,也还会有10%的盈利。

大佬都爱放贷款,自然是有道理的。

四、评价:金融的变革者,麻烦的制造机,还是普惠的利器

线上支付方便了日常生活,P2P卷走了好多人的钱,互联网贷款把人们骗进了“套路贷”,互联网金融,究竟功过各几分?

可以确定,它是金融的变革者。

互联网金融将“用户至上”的理念传到到了金融领域,线上贷款秒批,线上理财1块钱起,利息还不低,银行躺着都能赚钱的日子遭受了冲击,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开始变革进取。

互联网金融向一条鲶鱼,放进了金融的的池子里,搅动和行业的变局。

也可以确定,它是麻烦的制造机。

P2P的暴雷不仅让用户血本无归,也让监管措手不及。

可是这边暴雷的葫芦刚刚按下去,那边“套路贷”、“校园贷”、“裸贷”、“高利贷”的瓢又浮了起来。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乱象,与最直接的人民的经济利益相连,说起来也是让人恨到牙痒。

至于,能不能成为普惠的利器,还需要一些时间的验证。

互联网拓展了人们沟通交流、获取信息、获得服务的便捷,同时,也拓展了金融服务的便捷。

普惠,一直是金融的“政治任务”,互联网给金融提供了一条探索普惠的路。

互联网的大数据为传统的央行征信提供了很好的补充,可以帮助金融业务提供方更多维度地识别用户的信用水平和风险水平更多的人可以获得金融服务;互联网的渠道也降低了金融的服务成本和提高了效率,小额的贷款产品和小额的理财产品得以提供,智能投顾可以推动千人千面的财富管理服务的实现,更多的金融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获得。

不过是否能完全真正的实现普惠金融,互联网又在其中能发挥多大的用处,还有待论证。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需要普惠的群体也与高风险相伴。

传统金融不能覆盖的高风险群体,由于有了互联网的大数据风控和互联网低成本的服务,获得了贷款,但是利息较高;说它是普惠,它降低了金融的获得门槛,但是利息很高仿佛又背离了普惠的初衷;如何平衡和定义,还有待探讨。

在风险管理与金融服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是互联网赋能金融,被寄予的期待;且行且看看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56173951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自专注SEO技术,教程,推广 - 8848SEO,本文标题:《互联网金融元年一般指的是多少年(解析互联网金融的断代史)》

标签:

关于我

关注微信送SEO教程

搜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tag
抖音优化提升网站排名百度SEO优化网站优化提高网站排名抖音小店SEO优化SEO优化技巧网站SEO优化网站排名seo优化seo网站优化关键词优化百度SEO排名小红书关键词排名seoSEO优化排名搜索引擎优化
友情链接